gzyueqian
18529173453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中国芯遭遇尴尬,期待新突破

更新时间: 2006-06-21 09:40:18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370

记者 孙文博

       曾几何时,中国IC设计公司似乎取得“‘中国芯’群聚 性突破”。但是,随着汉芯造假以及目前方舟接受检查,“中国芯” 陷入尴尬境界。业内人士指出,中国要务实推进“中国芯”,切忌科 技“大跃进”。

     “中国芯”不能“大跃进”

       2003年开始,中国半导体产业似乎跨越式地进入了国产CPU“群 聚性突破”的年代,连续地出现了龙芯、方舟、众志、汉芯等核心处 理器,一度曾有“七芯耀中华”之称。然而时至今日,中国CPU产业 造假、接受检查等事件给产业界带来巨大阴影,一时之间对于中国是 否应该发展CPU产业、应该怎样走这条“中国核芯路”以及造成目前 这种现状的根源是什么等等讨论层出不穷。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人士表示,CPU是半导体产业技术密集、 战略价值的产品。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发展CPU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但CPU的发展不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任 何急功近利的想法或者做法都将是“欲速则不达”的结果。目前中国 核心芯片研发及产业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与世界先进水平仍 有着巨大的差距,这一点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目前在半导体领域 出现了一种“大跃进”式的思想,认为中国半导体已经能够在短时间 内做到“超英赶美”,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海归设计公司人士认为,中国CPU产业,是国家大力扶持发展的 产业。但就中国目前产业发展程度而言,中国企业界还没有能力进行 高端CPU产品的开发,产业发展环境也还没有培育出适合国内CPU生存 发展的土壤。

       国内从事反向设计和设计分析的专业公司人士表示,造假或者宣传不符合实际的情况,不止是汉芯和方舟,这一现象是“面子工程”在科研领域的再现。很多人责怪评审专家。专家审核原本也是严格的, 然而,如果某个项目已经得到了领导的首肯,早已被迫“适应”了这个体制的专家们也就不由自主地降低了审核标准,收起了心头的疑虑, 随大流地附和了,何必显得自己那么“不合时宜”呢?

       CPU战略需要务实

       在一片质疑声中,业界对于发展核心CPU也并非持否定态度,而 是认为中国的CPU战略必须务实。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人士指出,目 前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科研开发体制,应逐步向以企业为主导,以政 府为监督,由目前的科研项目的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式、精细化的管理 方向转变。

       有设计公司人士认为,类似32位通用CPU、DSP这样的项目是庞大 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数学、软件、专用CAD开发工具,还需要积 累长期的应用经验。新产品无法达到现有同类产品的性能,就很难获 得应用,而没有应用就没有产品的稳定和提高。

     该人士分析,发展CPU产业除了技术,市场的挑战可能更大。国外的案例值得借鉴,DEC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推出的 Alpha 64 位CPU ,技术远远于 In tel ,却无法赢得市场,终输掉了整个公司。 IBM的通用CPU也在苦苦支撑。

       大部分IC设计公司人士均认为,出于掌握核心技术的考虑,进行自己的CPU研发,这是国家层面应解决的问题。作为以国家性质的资金投入,应讲求集中力量办大事,以有限的资金求的效果,避免 “撒胡椒面”。同时,应做好资金使用的全程监督和管理。做好以上 两点可以使有限的研发资金发挥更大的效力。

       行业专家指出,中国CPU的研发还需要继续,但其策略应作适当调整,即其研发应与市场需求结合,对于目前需求增长迅速,市场垄断程度不高的嵌入式CPU领域,国家应重点投入,支持一到两家企业,同时与国际厂商进行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而在难度较大的通用CPU领域,建议将其作为国家基础科研项目,从较低的起点进行研发,主 要目的是积累技术和专利。

       知识产权战略是关键

       发展国内核心CPU产业,必须要重视知识产权。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人士表示,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这方面,应将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项IP授权和使用许可,同时注重自身IP和专利的积累。

       上海某IC设计公司人士分析,目前大部分核心芯片技术还在美国,其研发需要长期持续投入,而进入时机对于能否成功则至关重要,例如韩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对存储器的需求爆炸性增长的前几年进入了DRAM领域,获得了成功。

       在通用CPU、DSP这样的领域,就目前而言,3G通信芯片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中国企业如果能取得技术突破,有可能获得市场承认。

       设计公司人士表示,不仅仅是CPU需要重视知识产权,所有的领域都是如此。知识产权壁垒并不排斥后来者的参与,只要遵守其游戏 规则,不仅可以取得市场成功,也可以带动核心产业的发展。这一点,也可以参考韩国三星。

       对于高通来说,三星是其的客户、的竞争对手、的合作伙伴。三星用十几年时间,成功地从高通单纯的IP授权客户,发展成为其竞争对手,终让高通接受其为合作伙伴和某些技术的共同拥有者。

       “当我们为使用某个技术而支付授权费时,就和技术所有者建立了客户关系,这一客户关系事实上也是讨价还价的筹码,可以让技术所有者‘投鼠忌器’。”设计公司人士指出。

免费预约试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