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油需求高涨的形势下,世界各大汽车生产商们将目光纷纷转向混合动力引擎。美国汽车业联盟预计,到2012年,混合动力车的销量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4.5%以上。
专家认为,这种发动机兼具传统汽油驱动和新型的电力驱动能力,有助于提高燃料利用效率。这场全球汽车生产巨头之间的争战就像录像带刚刚问世时那样,可能会促成整个汽车制造行业在未来几年内重新洗牌,并促使生产商结成不同的联盟。
在混合动力汽车的角逐中,丰田汽车。节节攀升的油价使丰田颇具未来色彩的普锐斯(Prius)轿车正在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丰田汽车表示,计划在2010年之前每年销售10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约占其总销量的10%以上。丰田汽车的管理人士表示,为了完成几年后每年出售100万辆混合动力车的目标,希望自己所需的重要混合动力零部件能够获得充足供应。
美欧车商也针锋相对。通用汽车已经说服德国生产商戴姆勒—克莱斯勒和宝马,共同组建一个混合动力系统开发联盟,旨在开发出一套比丰田公司更为简单的技术。虽然通用汽车的系统在提高燃料效率方面不如丰田,但其生产成本更低,也更易于配置到大型汽车和运动型多用途车中。
此外,欧洲的汽车生产商大众汽车宣布,已经与德国豪华车生产商保时捷结成混合动力车开发合作伙伴。丰田汽车则积极说服福特汽车,在双方的海外业务合作基础上,加入丰田首倡的混合动力开发联盟。终,福特签约使用丰田开发的21项混合动力系统专利。
据悉,通用汽车计划于2007年底推出大型混合动力运动型多用途车,将比汽油驱动的同类型车节能约25%。相比之下,重新设计的混合动力型本田思域(Civic)比汽油驱动型思域轿车的燃料利用效率提高了45%。
对于生产商来说,吸引更多同行加入并壮大技术开发的阵营有很多益处。分摊研发成本的公司越多,利润率就越高。何况,控制了设计就拥有了性能和成本方面的潜在优势。
与许多新技术一样,混合动力系统的生产成本比内燃发动机系统的成本更高,混合动力车也要配置普通汽车不需要的昂贵配件,例如庞大笨重的电池组、电力发动机以及精密的电子控制模板等。这些价格不菲的设备主要用于汽车在汽油动力和电力驱动之间顺畅自如地转换,以使其保持足够的动力驱动汽车。
目前,丰田仍在努力降低混合动力车的生产成本。由于目前混合动力车的销量有限,其配件的生产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因而要想降低成本,难度较大。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销售的以汽油驱动的佳美(Camry)轿车数量是混合动力型普锐斯的三倍多。也就是说,即使佳美和普锐斯的技术开发投资相等,每一辆普锐斯所分担的研发成本也远远超过了佳美轿车。为了分散普锐斯的技术开发成本,丰田汽车希望其他同行加入进来,以合作伙伴方式销售“混合动力增效驱动”系统。与此同时,投入生产的丰田混合动力系统越多,重要零部件供应商就能更快地达到实现规模效益所必需的大批量生产规模。
另一方面通用汽车也不甘落后,宣称2006年将对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的科研投资增加18%。但业内权威人士认为,丰田很有先见之明。10年前,业界对丰田汽车启动混合动力车的研发普遍不屑一顾。当时,丰田的设想是要建造兼具传统汽油发动机和电池组发动机功能的汽车,并将新研发的汽车命名为普锐斯(Prius),其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事实上,丰田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占得了先机。
丰田于1997年1月推出的代Prius只引起了人们的好奇,2003年推出的第二代Prius很快就被美国环保人士推崇备至。到了油价飙升的2005年,普锐斯则一跃成为市场热点。
目前,本田汽车是丰田和福特之外已出售混合动力车的厂家,该公司计划继续独立开发自己的混合驱动技术。本田汽车声称,这种技术与丰田汽车的技术相比复杂性较低,相关零部件的体积也较小。
由于致力开发新型混合动力汽车的厂家日渐增多,相关的竞争也就日趋激烈。其中率先从事相关技术开发的丰田汽车在希望其他汽车生产商签约使用其混合动力技术的同时,更期待将其开发的混合动力技术发展为行业通行标准,以便占据竞争优势。对此,专家认为,如果丰田制定的混合动力车标准取胜,供应商们就将会优先满足该公司提出的要求,从而使这家日本的汽车公司得以控制混合驱动技术的发展进程。凭借这一优势,丰田汽车还可精选那些重要的新技术为己所用,而其竞争对手则只能使用相对陈旧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