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巨头股票回购潮疯狂涌现,对高科技产业来说,是喜是忧?这或许是投资者和股民近颇费思量的问题。
2008年7月23日,全球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沃达丰集团表示,决定立即进行10亿英镑的股份回购计划。
这不过是一起IT巨头回购事件而已。尽管高科技上市公司股票回购计划时而有之,但从未像进入2008年样疯狂和夸张:思科将回购总值增至620亿美元,IBM完成了125亿美元的回购,戴尔启动了史上100亿美元回购计划(目前已完成10亿美元回购),联想数十次连续大规模回购(在6月连续19个交易日都有回购记录),分众传媒、创维、海尔、TCL、雅虎、台积电、巨人网络、飞利浦、电讯盈科、柯达等众多海内外科技股也不甘落后,纷纷在2008年启动大规模回购计划……
重拾投资者信心
按照资本市场的规律,回购公司之所以选择回购,往往是出于对目前股价长期低迷的不满,认为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试图以回购方式向公众展示一下董事会的信心。
事实上,随着全球经济陷入低迷,全球高科技股大受拖累,导致部分公司股票被严重低估,比如今年以来,如Google股票今年以來下跌了22%,英特尔股票下跌了24%,微软的股票跌幅更是高达30%。此时展开回购,将有助于提升股价,换回投资人的信心,甚至个别公司将回购视为企业战略决策之一。
2008年初,IBM完成了125亿美元的回购,今年2月,又批准回购150亿美元的股票。IBM董事长彭明盛表示,“股票回购是为今后资本并购做准备,是执行2010年战略路线图的关键部分。”回购消息传出后,IBM股价至今大涨了14%。此外,联想、戴尔等公司回购计划传出后,股票价格也得到了提升。
这或许能解释,戴尔CEO迈克尔•戴尔为何在6月下旬回购了总值1亿美元的戴尔史上个人规模回购。去年初,迈克尔•戴尔在交棒两年后重回戴尔CEO位子,重新执掌这个当时陷入利润下滑困境的美国大PC商,把其业务重点放在了个人电脑业增长快的领域——个人消费和新兴市场上。2008年财季,戴尔在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销售增长了58%,新兴市场的增长直接助推了戴尔一季度全球的业绩,也重拾了华尔街对其股票的信心。
柯达同样认为自己的股票被严重低估。今年6月25日,柯达表示将回购价值10亿美元的公司股票,约占公司股票的四分之一。受到这一利好消息的刺激,柯达股价截至目前涨了约15%,但仍是近30年股价。过去3年,柯达公司展开了一次向数字技术转移的重组。
微软正陷入这样的“鼓吹”中。华尔街许多财务分析师表示,微软应大规模回购股票以拉升大幅下跌的股价。事实上微软一直在积极地回购股票。作为其2006年开始的一项362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的一部分,微软在2008年还可以再回购价值30亿美元的股票。
加强公司控制权
更重要的是,回购股票能保护公司利益,加强其控制权。
典型的例子是联想。联想从3月开始回购股份,进入6月份,回购次数更见频繁,在当月19个交易日中,每日均有回购记录。至今,联想集团已回购超过1.1亿股公司股票,占全部股本的1.38%。其回购次数可谓中资企业之。
目前,联想全球PC占有率持续上升。去年,联想PC销售增长率为22%,高于市场平均的16%。此外,联想2008年季度净利润也由1.44亿美元增长到4.84亿美元,相比上季度增长了237%。可以说,联想遭受经济低迷的冲击并不大,那么联想频频回购为那般?
首先是减少IBM减持联想股票对联想利益造成的冲击。2008年7月21日,IBM大规模减持价值8000万美元的联想股票,进入2008年已合计套现约2.43亿美元。今年4月,IBM表示将出售1亿股联想股票。IBM作为联想第二大股东,在流动资金和现金流并不缺乏的背景下采取抛售行为,有可能导致联想股权分散。相反,联想在完成对IBM PC部门整合后,拓展市场的步伐正稳步前进,如果股权过于分散,将给联想的发展策略带来冲击。另外,回顾联想往年回购股票的时间段发现,在其大规模的股票回购过后,暑假就接踵而至。毫无疑问,联想回购股票的行为,对联想口牌形象的塑造以及暑期促销将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除此之外,联想还面临实力越来越强大的对手。戴尔、惠普等厂商过去一年在中国PC市场频频发力。对于联想来说,一方面需要继续稳固当前主要业务,即带来销售比例的大中华区业务,牢牢把握住新兴市场,尤其是消费业务的增长机会;另一方面,联想拓展全球双品牌战略才刚开始,回购行为对投资者信心的树立是显而易见的。
与联想类似,海尔7月下旬宣布回购3.93亿股海尔电器股份同样是出于加强公司控制权需要。作为海尔集团洗衣机及热水器业务的主要载体,海尔电器生产的洗衣机占国内市场份额 31.9%,热水器占国内市场份额20.4%,处于国内市场的地位。但海尔电器的第二大股东是德意志银行,因此海尔通过回购,可以为市场期待已久的白电资产的回归铺平道路。更重要的是,回购可以实现海尔对海尔电器的控制权。
股票回购还能防止恶意收购。2005年,盛大悄悄收购了新浪19.5%的股份,试图吞并新浪。后来,新浪也唯有实施代价不菲的“毒丸”计划,高价从盛大手中回购了股票。
不过,鲜味人知的是,也有很多高科技公司的回购只是为了对员工进行“秘密股权”补偿。TCL多媒体、创维的大部分回购资金都被用于员工优先认股权。分析师表示,采用如此做法的并非仅TCL、创维一家,许多高科技公司在大张旗鼓宣传回购股票数量的同时隐去了这些“细节”。
高科技业绩增长放缓
不管如何,从上市目的来看,上市不是为了回购,而是为了利用别人的钱把自己的公司做得更大。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是,如果公司对前景很乐观的话,那么还需要去买自己的股票吗?另外,如果回购把现金花完了,未来出现很好的发展机会,那用什么去发展?
事实上,回购计划一旦操作不慎,就变成“火中取栗”之举,不但不能阻止股价下跌,还令其陷入更大的困境。2001年,思科实施3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但1年后,股价却从14.47美元跌破10美元。去年11月19日,思科宣布将其回购计划额度增至620亿美元后,其股价随即在1月内大跌9.5%,为4年来下跌为严重的一次。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重要问题?科技股业绩增长速度正在放缓。
上世纪,思科保持了年收入平均增长50%的骄人业绩,但2005年后,思科的业绩只增长了12.5%,其回购并不能抵消增长放缓带来的忧虑。
承认自己增长速度放缓,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会非常困难。根据IDC和Gartner的数据,季度全球个人电脑出货量同比增长了15~16%。但是出货量的增长未必就能够终带来利润增长。例如英特尔的竞争对手AMD就因为大打价格战而导致了12亿美元的亏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1世纪初的美国经济衰退正是由科技版块的崩盘引起的。
业绩增长放缓现实让IT巨头开始作出战略调整。戴尔去年把美国消费业务与整体业务整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成本并提高了效率。而其它的IT巨头,也正以各种方式去延缓业绩增长的放缓。
即便是高科技股新贵网络股,也逃不开这个规律。典型的例子是谷歌。由于广告点击次数增长减缓,股价持续下跌,谷歌风光不日往日。2007年,谷歌的业绩未能达到华尔街分析师预期,紧接着在今年1月和2月,谷歌付费点击次数连续两个月没有增长。与此同时,谷歌向网络视频、软件和无线通信等全新领域扩展,寻找网络搜索之外新营收来源的努力并没有收到太大成效。这导致谷歌2008年股价下跌了22%,成为今年表现差的蓝筹科技股之一。
在中国市场,巨人网络、盛大、腾讯、搜狐、百度、中华网、盛大、网易等网络公司在近两年内同样进行了大规模集体回购。与此同时,中国网络股已不再是华尔街投资者追捧的对象,包括百度在内的股价都大幅下跌。很明显,这绝非偶然现象,而是其共同面临的转型问题。此外,风险投资逐渐由互联网等高科技行业转向传统行业,也显示了互联网新兴增长点缺乏的尴尬。
IT巨头回购计划不完全一览
公司名称 回购金额
思科 620亿美元
IBM 150亿美元
戴尔 100亿美元
沃达丰 10亿英镑
柯达 10亿美元
联想 4.85亿港元
台积电 5亿美元
分众传媒 1亿美元
巨人网络 2亿美元
海尔 7.8亿港元
腾讯 1亿港元
小资料
股票回购
股票回购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现金等方式,从股票市场上购回本公司发行在外的一定数额股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