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yueqian
13352868059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通信制造业十年:超越中国工厂论

更新时间: 2006-01-05 17:17:37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2104

  1995年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一道分水岭。当年3月,由04机技术持有方与另外8家04机生产企业共同出资,巨龙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注册成立。也是在1995年,由原电子工业部第五十四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开发的EIM-601大容量局用数字交换机通过了部级鉴定,金鹏电子借此诞生。加之此前成立的中兴、华为以及后来成立的大唐,为国产通信设备赢得广大市场和巨大声誉的“巨大金中华”显露身影。从1996年开始,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开始了其超越“中国工厂”论的十年历程。

  十年·三次群体突破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虽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但是真正形成突围之势,还要从1996年开始算起。因为,如果说国产厂商的群体突破在产品上表现为交换机的研发成功,那么在市场上则表现为从县以下的农村市场进入城市通信市场。从1996起,以华为、中兴、普天、大唐等为代表的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所生产的交换机开始进入中心城市,规模服务于中国通信网络建设。此前在农话局和地县局门积累的万门交换机实战经验成了的武器,而他们选择的突破口则是接入网。

  1996年前后,接入网概念为电信网带来一次观念上的变革。按照“少局所、大容量”的思路,大容量交换局可以通过光缆和接入设备替代众多的中小容量局所。我国政府也及时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中国通信网的接入网标准,如《本地数字交换机和接入网V5.1接口技术规范》,而且强调新进入市场的程控交换机在用户端必须支持V5接口。

  由于当时国际厂商对V5接口不重视,普遍没有支持V5接口,国产机型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新扩容的市场。到90年代末的时候,在中国新增的程控交换机容量中,国产机型占据了80%的份额。中国在程控交换机领域的突破为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厂商完成了初的原始积累,从而积蓄力量,在光传输和移动通信等领域发起新一轮冲锋。

  中国通信设备领域10年间的第二次群体突破发生在光通信领域,其中成功的企业当属华为、中兴和烽火,而国内厂商这次的起点是国内运营商的SDH建设热潮。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建设当时技术超前、基于SDH技术的光传输网络,这为国内企业提供了一个与国外竞争对手共同起跑的机会。到2001年,华为、中兴、烽火三家厂商的市场份额之和已经超过半数,达到55%,产品开始销往东南亚、中东甚至欧洲地区。而且,如果说次整体突破中,国内厂商仍然在产品的竞争力上存在欠缺的话。那么通过与国外厂商展开同步竞争,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在第二次群体突破中,开始真正形成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通信设备领域的第三次群体突破发生在移动通信领域。

  早期2G设备市场,几乎是国外厂商独步天下。为了改变这一局面,1996年,我国在广州成立了移动通信国家研究中心。1997年11月,华为成功推出了商用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率先具备了提供GSM移动通信全套网络设备的能力。到1999年,大唐、华为、金鹏、中兴等企业自主开发的GSM系统设备相继取得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电信设备入网许可证,开始步入产业化阶段。

  1998年,国产GSM移动通信交换机、基站、手机等三个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还是零,1999年则分别达到4%、2%和3%,2000年进一步上升为12%、10%和10%。

  在CDMA领域,国内厂商也紧跟国际技术。在2001年中国联通覆盖全国10省的CDMA网络设备采购中,中兴作为中国厂商的代表,获得了容量110万线的合同。截至2004年底,中兴通讯累计向中国联通供应CDMA设备1100万线,占据了中国联通市场的22%。在全球市场,中兴通讯的CDMA出货量累计达到了2000万线,并得以跻身全球“CDMA设备厂商”阵营。

  1998年我国移动通信制造业总规模仅为100多亿元,到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约3000亿元,增长了30倍。(图2)

  三次群体突破使我国通信企业获得了通信设备市场的入场券,而即将到来的第三次移动通信又为国内设备制造商提供了和国外厂商站在同一起点的机会。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在研发2G的同时就开始了3G的研发,目前,他们在技术上与国外厂商的差距逐步缩小。由于中国厂商的3G产品屡次斩获海外订单,从商用实例的角度来说,民族厂商和海外竞争对手也足以相提并论。

  十年·”中国3G标准“出世

  谈到3G就不能不提到被称作“中国3G标准”的TD-SCDMA的诞生。2000年5月,国际电联正式接纳TD-SCDMA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三大主流标准之一。中国人个国际通信标准的诞生,成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10年来创新不止的一个缩影。

  “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企业做标准”,这句话虽然不尽准确,但也清楚表明,在全球生产体系结合日益紧密的今天,拥有标准对于抢占产业制高点的重要作用。大唐移动总裁唐如安就表示:一项自主核心技术的通信标准,可以带动相关软件、半导体、芯片、微电子、精密仪器等高科技产业的突破,实现包括运营业、设备制造业等在内的产业链的全面崛起。

  一项标准很大程度上是技术和市场力量的啮合,从被国际电联接纳起,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就开始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承担起将TD-SCDMA由标准转化为产业的重任。

  事实上,在2002年前,曾有很多怀疑TD-SCDMA是否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声音,因此从2000年开始到2002年,大唐经历了一段”艰苦而孤独“的反击怀疑的时期,不断通过开发来验证TD-SCDMA的一些关键技术和基本技术。直到2002年3月,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的成立,TD-SCDMA技术才真正走向了产业化。

  2002年10月30日,大唐、华立、华为、联想、中兴、中电、中国普天等8家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发起成立TD-SCDMA产业联盟,我们自己的国际标准TD-SCDMA获得了产业界的整体响应。

  经过近三年的发展,目前TD-SCDMA产业联盟成员已扩大到21家,囊括了国内产业链各实力型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运作,还带动了国际通信巨头公司以不同形式加入到产业发展中来。

  目前,TD-SCDMA产业链已形成了从芯片到核心软件、从系统设备到终端、从测试仪表到配套产品的环环相扣的完整布局,有史以来,中国企业次以自己提出的国际标准主导和推动着产业分工。

  十年·成长中的跨国巨人

  高强度的市场竞争培育出了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与跨国巨人们的同台竞技,也将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造就成为一批成长中的跨国巨人。1995年前后,产品开始出现在海外市场,国际化战略也开始酝酿,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开始了他们的国际化进程。

  在国际化初期,国内通信设备厂商沿用了国内市场所采用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先易后难策略。产品主要依靠的是价格优势,而服务的也大多是小型客户。国内设备制造企业通过在个别国家设立”据点“,如华为的贝托-华为,开始接触国际市场的运行规则,逐步摸索国际化的真谛。

  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在回忆这一段历程时表示,中兴的国际化起步源于部分南亚和非洲国家,当时的重点是巴基斯坦、孟加拉、刚果、赞比亚。几年后,市场逐步拓展到罗马尼亚、土耳其等东欧国家;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埃及等非洲国家;南美各国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几国。经过10年的发展,现在中兴已经开始进入德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市场。”

  华为国际市场开拓,则首先瞄准与深圳一水之隔的我国香港地区。随后,华为将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俄罗斯和南美地区列为国际拓展的重点。1998年进入印度,2000年进入中东和非洲,2001年迅速扩大到东南亚和欧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2年进入美国。从2003年开始,华为产品不仅在传统市场销售稳步增长,而且规模挺进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自1998年起,中国通信设备的出口就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41.2%。

  国际化不仅为国内厂商扩大了生存空间,而且,国际用户在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近乎“苛刻”的要求,也促使国内设备厂商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接近国际标准。而随着这些企业的成长,在与国际巨头的较量中,价格已经不再是主要竞争手段,高性价比的产品和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成为这些国内企业屡获订单的主要原因。在3G、NGN、IP通信网、宽带等领域,国内设备厂商正在全面追赶国际巨头。

  经过20多年的技术吸收和10多年的自主开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通信制造业体系,在总体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上均已进入世界前列。除卫星通信产品和部分数据网络产品以外,各类通信产品基本都可以在国内进行生产,其中大部分可以自行研制开发,在国内市场逐渐形成了外商、中外合资企业与民族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市场格局,并开始走出国门。

  当国内设备制造企业的名字与英国电信、法国电信、德国电信、沃达丰、Telefónica等名字频频出现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正在超越“中国工厂”的身份。

  王旭东:创新是崛起的筋骨

  王旭东部长在2006年全国信息产业工作会议上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他表示,信息产业应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实现信息技术的整体性突破。只有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才有可能终实现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王旭东部长指出,增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加强组织,以国内骨干企业为龙头建立不同形式技术联盟、产业化联盟,推动公共技术开发平台的建设。

  王旭东部长还表示,要加强运营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充分利用国内的市场需求潜力,推动他们以利益为纽带,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业务,完善产业链,支持和带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发展。

  此外,王旭东部长指出,增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实施标准和知识产权战略。政府鼓励国内企业积极申请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提高自主专利的拥有数量与质量。支持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在掌握核心专利的基础上联合制定技术标准。标准制订出来后,政府还支持相关企业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的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产业化进程,从而把专利优势、标准优势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企业也要善于把钱变为技术,再把技术变为钱。

  1995年,任正非开始思考如何迈出国际化的步;1995年,侯为贵带领中兴开始了对3G技术的研究;1995年,陈卫和徐广涵开始为“中国3G标准”的前身构建基础。以1995年为一个时代的分水岭,从1996年开始,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开始了其超越“中国工厂”论的十年历程。

免费预约试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