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yueqian
18529173453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软件产业需要"中国牌"

更新时间: 2006-06-19 10:30:55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486

  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优胜劣汰。对中国软件业而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从软件百强的沉浮中获取启示,尽快形成“中国牌”与培育一大批大型软件企业。

  对于我们所重点服务的信息技术产业而言,软件产业是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在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的国民经济中,软件产业的强盛程度是一个直观的反映,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是构建绿色GDP的关键途径。在我国,近一年来,软件业也正在发生着剧烈变化:外资巨头明显加大了在中国经营的力度,本土软件企业举步维艰;系统集成业愈加繁荣,传统软件业日渐式微;外包产业稳步上升,管理软件挑战加大。同时,全球化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中国与印度软件业的竞争关系日益明显,软件巨头并购风潮也波及内地厂商,而软件厂商服务化趋势愈来愈明显,这些都构成对中国软件业的巨大挑战。

  中国软件业暗流涌动,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各方反应如何,应如何应对?软件业的趋势如何、出路何在?作为IT业界影响力的媒体,为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软件业现状,共同寻找软件业寻求创新、追求增长的突破点,本报经过精心策划,从本期开始推出聚焦软件业系列报道。本期《软件百强沉浮启示录》是此系列报道的篇。本报记者从信息产业部近日推出的软件百强名单入手,对一年来的软件企业代表企业进行了详尽的报道与分析。在客观展现我国软件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5月26日,2006年中国软件收入规模前100家企业名单公布;6月1日,第十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在京召开。软件百强内的多数企业都在软件博览会上纷纷亮相,也包括那些初次入围的企业。

  信息产业部在2004年提出大企业战略之后,软件百强愈加受到业界重视。在一连串积极政策扶持下,软件产业正在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优胜劣汰。”分析人士指出。这在软件百强的名单上就可以看出。每年,信息产业部根据软件公司上年度营业收入进行排序,评选出100强,在政策上为软件企业创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同时,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则纷纷落选。  

  在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软件企业纷纷在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有崛起,也有倒下,品味起起落落。

  对比几年的排名,看到的不只是一条曲线或者波浪线,还有徘徊在线上和线下的思索:线上的是趋势,线下的是摸索。中国的软件业到底该向何处发展,该担忧还是该乐观,观点自然见仁见智,值得玩味。

  企业沉浮

  据信息产业部介绍,此次软件百强名单跟两年前相比,变化很大。

  “两年前 的百强中,40%的企业已经不知去向,在去年的百强中,也有26家企业在今年榜上无名。”一位专家介绍。

  只有华为连续5年独占鳌头,其去年软件年收入152.1亿元,比2004年几乎翻了一番。

  人面不知何处去,华为依旧笑春风。

  其次,海尔集团以76.1亿元跃居第二,比去年上升一位。2005年,海尔以55.1亿元的营业额排名第三,位居中兴通讯之后。

  而今年,中兴通讯则排名第三,与海尔位置互换,其收入与去年相比也下降了3.6个百分点。

  我们注意到,UT斯达康去年并未出现在百强名单,而今年以46.2亿元的收入位居第四名。而去年的第四名海信集团,则滑落到第10名,收入也由49.1亿元跌落到24.6亿元。而青岛朗讯科技跌出了前10名,收入下降了一半。

  升幅较大的企业有北大方正,从去年的第19名前进至第八名,成功地把东软挤出前10,尽管东软的收入有5亿元的提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大型外资软件公司对待电子百强的态度。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以年收入19.2亿元排在第14位,但去年并没有出现在名单中。信息产业部对此解释说,由于微软在去年未提供自己的营业数据,未参加排名。同样的变化,2004年时,IBM中国公司曾位列18,此后两年则再未出现。而HP、SUN等国外公司始终未出现在排名上。这些公司为何不愿意公布其在中国的数据,理由不得而知。

  在区域方面,软件产业地区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产业集聚效应增强。数据显示,百强企业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并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其中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山东、江苏、辽宁等7个省市占了83%。与2005年相比,东部沿海企业占据了百强名单的近九成。在前10家排名中,山东就占3家,广东、北京和浙江各占两家,江苏1家。大型的软件企业,基本上集中在山东、广东、北京、浙江、福建等东部省市。

  四川的企业中,只有长虹电子集团一家榜上有名。在2004年的排名中,川军的队伍里还有朝华科技、托普集团、汇源科技发展股份公司、四川托日信息工程有限公司等。在2005年的排名中,就只剩下朝华科技和长虹电子了。

  然而看看2006年的名单,朝华科技也因为面临经营困境,无力角逐百强称号。

  在2004年的百强中,四川托普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排名第22,软件收入95271万元。然而,该公司却在那一年被推上被告席,宣布倒闭。

  无独有偶,2005年百强名单中,创智集团从前一年的第42名下滑至第68名,软件收入减少了5900万元。曾经,创智带头人丁亮在深圳高交会上表示:与创智相比,用友、金蝶的那些CRM只是“奥拓”和“桑塔纳”,创智的CRM才是“奔驰”。

  2005年,创智集团取得收入33352万元,徘徊于后50名中。昔日的“奔驰”身陷10亿资金黑洞,与微软的合作不知下文,深圳的科技园也被查封,员工纷纷离职。

  每年倒闭一个大腕,人们不禁猜测:下一个会轮到谁?

  谁应领风骚?

  乍一看百强名单,不禁哗然:“简直是系统集成的天下。”计世资讯分析师曹开彬对记者说。“前20名,除了微软,没有一家是纯粹的ISV(独立软件供应商),用友都排到了第26名。这对纯粹做软件的公司来说可谓悲惨。”

  软件收入规模百强企业,是根据企业软件产品收入、系统集成收入、软件服务收入三项指标之和为依据统计的。在本届百强前十强中,以嵌入式软件产品为主的生产企业占了6家,软件收入占前100家企业总收入的37%。

  根据信息产业部提供的数据,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软件收入3906亿元,同比增长40.5%;而软件产品收入1931.5亿元,所占的比重比2004年下降了14%;系统集成收入1059.3亿元,所占比重增加3.2%;软件服务收入915.5亿元,是软件产业中增长快的部分,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上升了10.8个百分点。在软件产业中,系统集成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005年,中国系统集成市场规模增量达到146.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9%,在亚太区,成为仅次于澳大利亚的系统集成市场,并有望在5年内超过澳大利亚。

  但是,在中国系统集成市场上活跃的厂商主要分三类:全球性的系统集成厂商,例如IBM、HP、Atos Origin、Accenture、BearingPoint等公司,他们的客户主要是金融、电信、制造业等;第二类是中国本土的系统集成厂商,包括神州数码、东软集团、中软股份等,他们的对象主要是政府、电信和制造业等;还有就是亚太地区系统集成厂商,即日系的富士通、NEC,韩系的三星SDS、LG CNS等,主要服务对象是该国在华投资企业。

  “软硬结合和嵌入式软件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高素梅处长对记者说。

  但是,如果嵌入式软件产品才是未来软件业的趋势,那像用友、金蝶这样纯粹的ISV应该怎么办?

  “国外的投资公司对国内的软件产业感到很遗憾,他们不敢投资,因为传统软件企业没有成功的先例,纯粹做软件的企业规模都太小。”专家指出。

  “软件产业需要各种各样的厂商,需要系统集成商,更需要独立软件供应商!衡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即要看这个国家有多少的独立软件供应商。”金蝶总裁徐少春始终期待着ISV的作用被客观地反映。

  徐少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软件行业存在三个大的误区:向印度学习,模仿印度的外包模式;与欧美软件业比较,提到国产软件就联想到“落后”;嵌入式软件确实重要,但很多人误以为中国的软件就等于嵌入式软件。

  一些业界人士质疑,百强名单未能把设备制造企业与独立软件厂商在概念上区别开来,反映在社会影响上,“排名未免有些不公。”

  “排名只是排名,要淡然处之。” 东软股份副总裁兼运营总监卢朝霞表示。她认为,“即使把嵌入式也排进去,东软还是排在华为后面,我们也不会不平衡的。只要细化一下就能看出,东软的规模还是的。”

  她亦认为嵌入式软件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和载体。同时,她也指出,缺乏大规模企业也是中国软件业的个致命弱点。

  中国软件业缺乏在全球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企业,软件外包公司中,没有一家能够在国内的外包将市场占有率做到10%,的东软也只有3%。

  中国要成为世界软件强国,首先要有一批的软件企业。  

  于是,做一家万人软件公司,成为中国软件人的一种荣誉与梦想。当年的雷军,现在的刘积仁,都曾有过这种想法。  

  “东软已经有8000多人了,计划在今年底达到一万人。”

  “得人才者,得天下。”不管是卢朝霞还是徐少春,都强调这一点,不管嵌入式软件还是纯粹软件,未来软件业的突破点,是人才。

  在某种程度上,人才的积累可以反映出软件企业的规模与实力。华为是制造业与软件业结合的典范,7000多名员工中有4000人都在做软件;而用友作为的ERP软件公司,员工不过2000人,这2000人的差距,反映在排名上就是20名的座次。

  期待企业

  2005年,中国经济出现平稳增长的趋势。即使如此,软件业还在以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都看好中国。

  环境毕竟是环境。对于企业来说,利润才是硬道理。

  分析人士指出,业绩的高增长并不能全部理解为乐观的信号。“企业们都顾着跑马圈地,赚了名声赚了市场,就是不挣钱。当软件也成了大白菜,赔本也赚不来吆喝的时候,软件企业该怎么办?”

  “我们也想改名字、做多样化业务,但是如果不叫软件公司,就享受不到国家的退税补贴。”一家软件公司的老板无奈地表示。

  据了解,在相当大一部分企业中,退税等补贴收入已成为其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像用友这样的大型软件公司,在2005年实现的9883万元净利润中,来自退税等补贴性收入竟然高达7226万元。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在软博会上透露,信息产业部正在配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制订新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发展的相关政策,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新政策的原则是在符合WTO环境下,扶持一些重点企业成长壮大,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环境,还要推动软件产业的法制化。”

  那么,即将出台的新政策,在退税政策上是否有所改变?

  专家指出,政策变动的风险会直接影响到软件企业的利润情况。“对于用友等软件企业来说,不能过分依靠政府扶植,必须要提升自己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

  “软件行业,强者为王。”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企业强大了才能具有抗风险能力,有国际竞争力、具有国际化的产品和服务,客户才能进一步认可。

  但是,如何做大做强,整个软件界都在思考。

  “跑马圈地并没有错,没有经历过跑马圈地的阶段,也不可能将企业先做大后做强。东软也曾经采用圈地策略,在占据了市场后,收入也随之增长。”一位专家说,“但对多数软件企业来说,问题是圈过之后怎么不让它荒掉?”

  许多专家担忧,中国只有软件企业,没有软件产业。目前的软件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我们还有更大的空间去突破。

  “国内的业务拉动了国际外包,就可以推动技术提升和理解。”分析人士表示,目前,国内用户在IT方面的市场投入,硬件投入还是占大头。“但是,对软件的投入已经开始增加,服务也相应增加。”

  想产生一个强大的企业,就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的市场投入还不到全球的5%,应该在更大的空间里寻找一个位置。在软件产业中,我国还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国内厂商的系统软件开发能力和基础薄弱,整体处于国际产业链下游环节,软件出口、外包服务能力和国际化水平都比较低。

  “国际化水平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才瓶颈突出,特别是复合型管理人才、国际化软件人才,以及在传统行业中的软件应用人才严重短缺。”专家指出。受语言、市场营销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在各大国际专业外包论坛和展会上,很少看到中国公司的身影。

  此外,专家也指出,即使是软件外包,也缺少“中国品牌”。任何一个印度公司来中国,都会令中国厂商刮目想看,只因为他是印度的软件企业。当我国的软件企业走出去时,只是可以分为“大连牌”、“上海牌”、“北京牌”、“济南牌”等等,远远没有形成“中国牌”的规模。

  一项对英国外包协会成员和IT专业人士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没有一个人知道任何中国的软件外包公司。美国本土的一些大公司,虽然在华成立了合资或独资公司,却对中国的软件外包公司十分陌生。“中国品牌”的统一,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界一起努力。

  而近两年来,外资软件公司在中国的动作加大。诸如微软、SAP等跨国企业也从开始时的试水阶段,逐步进入大规模投资阶段,通过各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2003年底开始,微软先后与中软、神州数码、创智、浪潮等签约结盟,而融合的概念不只是技术路线,还有文化、服务和品牌的融合。

  外资带来的还有更多新机遇,2006年初,浙大网新联手外资企业——道富集团共同开拓欧美金融外包市场,网新恒宇公司以90%的股权,承接了道富一系列核心技术平台系统和外包订单。

  专家预测,随着企业规模逐渐扩大,新一轮的兼并热潮即将来临。“并购是一个发展,每个企业发展都有它不同的思路。有的企业通过并购快速成长,有的企业需要这种发展稳健地到来。在并购之后,随着规模的增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将受到考验。”专家表示。

  但是,并购与被并购只是企业变大的手段之一。

  更加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从软件百强的沉浮中获取启示?对中国软件产业来说,缩短形成“中国牌”与培育一大批大型软件企业的时间,将是更加现实的任务。

免费预约试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