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yueqian
13352868059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数控机床不能加工飞机零件时怎么办?

更新时间: 2006-02-15 14:13:23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2114

  工业加工能力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步入现代社会,数控机床已成为高精端加工的主力,但即便如此依然未能满足众多复杂部件加工需要。

  针对战斗机的特殊加工,有网友认为能在床子上加工的工序不多:下料、冷冲压、拉弯、滚弯、轧压等、飞机内部很多钣金型材和零件还需要得靠手工校形和的精加工。这些零件的形状稀奇古怪,而且零件会发生弹性变形和热处理变形等繁琐的问题,致使目前常规的数控机床往往无能为力,要用手工加工到要求的外形。

  而复合材料钻孔变形更大,甚至会钻出椭圆形的孔,没法子只好用台钻来手工钻的。 上面提到的这些难题,咱们的军工都手工操作,不晓得美国人是怎么弄这些零件?


  针对这个大家关心的问题的众多网友回复:

  回复1:

  如果说复杂零件,成型方式有很多方法:简单点的冲压成形、旋压成形、热成形;复杂些的挤压成形爆炸成形、超塑成形等等很多。

  实在不行还有咱还有“协作攻关”这个法宝,但是时代不同了,事也不老少。

  按道理,同一个集团下有什么先进的技术应该要相互推广的,可在现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个企业闭门造车,就算搞个什么发明创造也要保留(说是要保护秘密)。前段时间在某大城市开个军工装备碰头会,结果变成了推销会,会下大家一讨论,原来大家都差不多,都很落后(哈哈)。

  以前如果有什么技术难题,一个申请就可以把相关院所的技术专家请来帮助解决---反正都是兄弟单位嘛。 现在不行了,得要MONEY[钞票]。上次给11号的做鉴定实验,请来6XX所的看看,一开口要了20万,讨价还价给了10万,然后设计完之后把图纸给我们一扔:让我们到外边请人加工,就把票子装到口袋里拜拜了。 他们的绘图标准竟然和我们不统一,还害得我们重新再按他的图画一遍。没办法,谁叫别人是专家~~~~

  至于复合材料的加工是个很麻烦事情。近碰到碳纤维壳体的钻孔,麻烦得很,如何稳定的加工我也说不清楚……。

  回复2:

  我来说明一下,首先国外的模拟软件发达,能够先在计算机上模拟出相关变形后进行变形补偿,而国内主要是根据设计(或工艺)的工作经验来确定补偿;

  其次就是美国的专用设备要比中国的精密(具体我也说不了,反正别人不给中国卖)。

  现在飞机的发展趋势是硬壳飞机取代软壳飞机,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数控机床直接将相关型面直接从整料中“挖”出来(11号的机翼就是直接用数控干的)。

  另外,美国的材料比中国的材料要好,加工工艺也要好,热处理能力也要好,工人素质也要好。

  是不是有点胡搅蛮缠了?!~~~~ 不过美国佬的工艺的确强,真是FUCK!不服都不行。

  回复3:

  现在,美国新型战斗机的主梁框架多是一次模压成型的。

  关于不均匀和变形的问题,可以通过精确的计算机仿真进行精确计算后,再修改设计外形和承力结构。

  另外,我国的模具水平还不高,更有不少歧视搞模具设计的人,认为那是低技术。一般的民品塑料模具都做不太清楚,军用的更是怕得要死,没办法的情况下都是钣金用钉锤的敲了再敲,实在敲不出来了,就来个“数控柔性制造设备”,不计成本不计工时的一刨了事。

  回复4:

  前面有人说到合金打孔的问题,我只知道他们用专用钻头和钻具,而且钻头使用一定时间必须换掉报废,不管看上去还多么的完好。规定打多少个孔后扔掉,工人是不敢不扔的。按标准,钻头安全使用的期限达到后,即便是有90%的钻头还能继续使用也必须扔掉,这里没有节约一说。因为一旦有某个钻头在加工时断裂,哪怕一个孔有点问题,整个工件就要作废,代价更大。这种严格管理已经深入到每个工人的脑子里了,让他不换他都不敢。

  欧洲和美国的工厂标准执行的比较彻底,工人们没有标准是不敢也不知道怎么动手做东西的,即便往墙上敲个钉子都得动用专用工具。

  记得当年在外时,隔壁那个鬼女的要在她家水泥墙上打钉子,我还觉得她力气小,打算要帮忙呢。结果她连锤子都没带,掏出个套管一样的东西,有点类似注射器的样子,一头顶在墙上,拉出内管,松手,弹簧带动内管撞击墙面。估计内管的头部是高强度的材料,只见她啪啪啪拉个几下子,墙上就出了一个洞。然后她就把钉子放进去,缝隙用一种白色粘合剂塞满就好了,美观整齐省力坚固。我以前在家里可是抡着锤子废了好几个钉子才把一个钉子打进去的,并且手指头还挨了两下。

  另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对标准制定的非常细,连鸡毛蒜皮都制定到家。每个鸡毛蒜皮的细节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的,所以只要你严格按照标准做,傻子也能做出那个产品。

  高精密激光裁剪


  他们的优势在于整体工业水平的发达,从材料生产就开始严格控制质量,保证了后面加工的时候形变、应力、内耗等的确是按照产品说明里给定的参数变化。对于很多特殊形状的构件,他们都有专门设计模具,哪怕是以后不见得用上一次,他们也要花时间做一个,结果对各类问题处理的技术和经验越来越厚。

  整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制造体系就是建立在不相信人的基础之上的,不指望用工人的经验和小聪明来解决技术难题,一切问题的解决全部是按照写在字面上的标准化步骤。耍小聪明走捷径来解决问题是要被开除的,这种行为是不被鼓励的。

  有人说他们也用榔头修形,是大错特错。也许验证机有这种情况,但是量产的时候不会出现。如果下线钣材不能拼合起来,要么是工人加工的问题(换人),要么是设计的问题(重新设计),要么是材料的问题(让搞材料的人解决),不允许人工敲进去。

  差距还是很大的,慢慢来吧。

免费预约试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