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yueqian
13352868059
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关于网络转型的思考

更新时间: 2005-12-07 14:16:58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3107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颠覆了传统电信商业模式,人们对信息通信的个性化、移动性、多媒体化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通信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结合得愈加紧密,信息服务的重要性远远超越单纯的通信服务,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正对行业管制和运营模式提出新的挑战。

  面对来自行业的诸多压力,何以应对各种挑战,摆脱困境,促进产业驶入良性发展轨道呢?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唐雄燕认为,网络转型是出路。

转型是出路

  我们看到,对于许多传统运营商,庞大的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当前依然是立身之本,衣食父母。然而,随着移动业务对固网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移动话音对固网话音的替代作用愈加明显,IP电话正极大地分流传统长途电话,话音业务被SMS、EMAIL、IM、网络电话等其他通信方式替代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固话电话收入不断下降的趋势已不可避免,固网运营商们正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困境。在现实面前,运营商的努力只能延缓固话收入“下滑”的趋势。

  话音业务难以摆脱这样的命运:话音业务将成为标准化的廉价日用品,话音业务日益走向无线化,其收入将继续保持下降趋势。

  据估计,2009年,目前的35%消费类PSTN用户(约4亿)将停止使用传统的固话,而只依靠移动或VOIP业务,消费类PSTN业务收入将降低40%;2010年前,低成本话音将是3G的主要驱动力;2010年,3G话音价格将比主导的2G语音便宜50%。

  如此分析,无论从产业发展环境还是从市场需求来说,转型都成为必然趋势。

  转型包括业务转型、服务转型、技术转型、网络转型、管理转型、文化转型等,转型的基本方向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从窄带通信向宽带通信转型,从主要提供话音连接的服务商向提供包括内容服务在内的综合信息通信服务商转型,从单业务运营商向全业务运营商转型。

  转型是系统工程,转型是渐进过程,转型是长期任务,转型是风险事业。可以说,网络转型服从于业务转型,服务于业务转型。网络转型是电信转型的基础,而IP是网络转型的技术基础。

网络转型的现实问题

  NGN与NGI之争

  NGN与NGI之争在于目标一致,而理念不同。NGN与NGI都基于IP技术,希望实现的理想目标基本相同,NGN与NGI之争反应了电信界与计算界的不同理念。

  NGN的思想基础是:话音优化的网络;终端“弱智”,网络智能化;强调控制;可管理的IP网(IP电信网);属于运营商的封闭式专网;网络资源收费。NGI的思想基础:数据优化的网络;终端智能化,网络“弱智”;强调自治;自由的互联网;属于全球的开放式公网;网络资源免费。

  虽然有着不同的思想基础,但是NGN与NGI从两个极端出发,向着共同的理想互相靠拢,可谓“殊途同归”。NGN的体系结构逐步开放,用户终端智能化,发展道路是由“中央集权,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民主自由”;NGI则需要逐步增强分布式控制,局部引入智能节点,发展道路是由“无政府状态”到“地方自治”。究竞NGN与NGI谁会走得更快?让我们拭目以待。

  如何解决IP技术问题?

  关于IP QoS与安全问题,目前还没有灵丹妙药。据唐雄燕分析,QoS、安全问题与IP的简单灵活是一对矛盾,要彻底解决IP QoS与安全问题,必然要牺牲IP的简单灵活特性,这又会回到ATM的老路上。

  虽然IPv6能很好地解决IP地址问题,但今天全球IPv6的发展主要是由政府和学术机构在积极推动,其商业驱动力还不足够强烈。现实存在的庞大IPv4网络与应用要演进到IPv6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过程。如何将IPv6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应用突破和业务创新”有待在实践中探索。

  PSTN何去何从?

  用“英雄末路,江河日下”来形容PSTN的处境,再恰当不过了;而“凤凰涅磐,欲火重生”似乎又透露出PSTN的愿望。如何对待PSTN呢?

  对于激进的革命派,可能抛弃原有PSTN网络,使用NGN新技术实现网络智能化,全面向基于IP的NGN转型;而对于温和的改良派,他们可能考虑到设备大量处在较新的“青春期”,利用价值还很大,更由于话音业务还是目前重要的电信业务而难以割舍,因而会改造现有的PSTN设备或网络。

  网络智能化的这两种基本思路,分别代表着激进派与温和派的两种力量。

  PSTN智能化,可以让PSTN“开源节流”。因为优化PSTN,降低运营成本,可以实现“节流”;通过网络智能化创造新的增值业务,更可以实现“开源”。PSTN智能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智能业务触发问题和用户(业务属性)数据集中管理问题。

  可以预见,PSTN退出电信历史舞台是早晚的事,固网运营商可以延缓PSTN的衰退,在我国PSTN的改造是有现实意义的,能提升PSTN价值,开源节流,挖潜增效。而PSTN是否适合改造是有条件的,投资回报则是基本准绳。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因为运营体系以PSTN为中心,所以PSTN的改造相对容易得到业界的认同。

  PSTN究竟何去何从?两股力量的较量,结果谁占上风,有待于业界共同探讨与面对。

宽带:网络转型的基本特征

  未来的网络将是宽带网络,由窄带通信向宽带通信转型是必然趋势。

  目前在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增长已趋缓,互联网的发展已由从前的以规模增长为主转变为以用户结构的变化为主。截止到2005年6月,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经超过1亿,宽带接入用户已经超过301O万户,宽带网民已超过5000万。宽带用户在互联网用户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在唐雄燕看来,IPTV正面临着来自商业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各种挑战。

  从商业因素层面分析,我国IPTV的赢利模式还不明晰,IPTV的良性产业价值链还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来,而业务收入与其占用的网络资源反差还太大,我国对TV类业务的严格监管是IPTV面临的重大挑战,节目问题困扰IPTV业务发展,IPTV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商业意义还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态势。

  从技术因素层面来说,技术与业务规范不完善,如视频编解码格式不统一,DRM、EPG、机顶盒等规范有待制定,业务要求尚不明晰;城域网和接入网还没有为大规模发展IPTV做好准备;业务支撑系统还不健全。

  融合:网络转型的主要方向

  有关“融合”的名词不绝于耳。未来的网络将是多业务融合的网络,由分离网络向融合网络转型是必然趋势。网络融合包括方方面面:运营的融合、管理的融合、产业的融合,城域网与接入网的融合、话音网与数据网的融合、固定网与移动网的融合……

  关于融合,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比如多种网络并存和不同网络的理念冲突给网络融合带来的难度,融合的程度问题、主导权问题以及融合所带来的运营管理问题等。

  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络融合是NGN的必然要求,全IP是二者的共同发展趋势;用户的业务需求是固定移动融合(FMC)的基本驱动力。对于用户而言,有了FMC,可以实现真正的随时随地沟通,不但可获得一揽子服务,在通信方式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大的灵活性,还可以享受到固定与移动融合所产生的许多新业务。

  FMC能够为全业务运营商节省投资,减少运营成本;FMC有助于运营商更加灵活地开展业务,能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减低用户的离网率;FMC能为业务创新带来新的机遇,增强运营商的差异化竞争能力。

  全IP是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发展的共同趋势。固定和移动统一到NGN体系架构下之后,固定和移动只是NGN的不同接入方式。固定与移动网络的演进路线也在很多方面相似,二者在演进过程中所遵从的分层网络体系结构,所采用的许多通信协议和接口规范都相同或类似,尤其是IMS的发展有望实现二者在核心网络层和业务层的完全融合。

  IMS是移动通信界提出的概念,而软交换是固网通信界提出的概念。二者都希望建立基于IP的融合与开放的网络平台。IMS比软交换更“软”。与软交换相比,IMS对控制层做了进一步的功能分解,实现了会话控制实体CSCF和承载控制实体MGCF在功能上的分离。从标准化和技术成熟度来看,基于软交换构建固定NGN更为现实,难度也较小,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的商用试验。从技术趋势来看,开放与融合程度更高的IMS则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固定与移动网络融合的趋势,更有前途。但会首先在移动网中应用。

  虽然今天NGN设备商都在依照IMS架构开发软硬件设备,但完全标准化、能实现固定移动融合的IMS体系架构和相关协议的成熟尚需假以时日。

  FMC的实现需要循序渐进,理想化的网络融合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用单一网络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FMC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用更加现实的态度对待融合,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固定NGN和移动NGN(3G或B3G)的发展是独立的,各有自己的演进方式,要实现两个网络的完全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固定与移动网络独立的情形下,可以首先在商业层面、管理层面、业务层面以及终端层面实现FMC,让用户享受到固定移动捆绑业务;对于我国固网运营商,PSTN与PHS业务的捆绑以及网络的部分融合就是FMC的初级阶段。如果固网运营商能够经营移动业务,将会极大推动FMC的发展;在控制层实现融合是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的理想境界,这将还有赖于IMS的发展和成熟。基于IMS的NGN体系架构为人们勾画出了FMC的美好前景,正在成为通信行业追逐的重要目标。

  开放:网络转型的成功之道

  “封闭是死路一条,开放是成功之道。”唐雄燕说。

  开放的网络意味着分层体系结构和开放的API接口。分层体系结构,将网络分为业务层、控制层、交换层与传送接入层等几个相对独立的层面,实现了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承载层与接入层分离。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便于新业务的快速提供;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便于采用新的传送技术;承载层与接入层分离,便于采用各种接入技术。分层体系结构使得各层可以独立发展,网络运营商可以从不同的制造商那里购买合适的网络部件构建自己的网络。而业务提供采用开放的API接口,业务层成为了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不但运营商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创造新业务,并能吸引更多专业化的业务提供商基于该平台去创造各类新业务。

  由于越开放,对标准化的要求越高,互联互通的问题越多,运营支撑难度越大,所以开放中网络开放推动行业价值链的开放和多元化。那么,如何形成开放的运营模式,打造良性的产业价值链?众所周知,价值链细分成为必然,每个环节的参与者相应增加,使得参与者之间关系变得更加复杂。由于运营商不可能垄断整个价值链,因此合作成为主旋律。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化为价值链之间的竞争。

  可见,网络的开放,使得业务创新、运营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更为灵活和方便;网络的开放,有利于价值链的扩展,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激发行业的活力。

  “移动、宽带、融合、开放”,正成为信息通信业的主旋律。移动,更能体现随时随地、个性化的张力;而宽带,奠定了视频、多媒体、海量信息的基础;融合,意味着更多网络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融合;开放,蕴含着网络开放、业务开放、产业开放。

  “IP是网络转型的技术基础,宽带是网络转型的基本特征,融合是网络转型的主要方向,开放是网络转型的成功之道。”这就是关于网络转型的一些思考。对此,您做好准备了吗?

免费预约试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