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半导体公司展开了并购重组潮,希望通过整合带来的规模和领导力在市场上获胜。中国半导体企业也受到并购重组潮的影响,但多数目前已经打开市场局面的中国半导体设计企业更希望通过上市获得成功。如果被收购,也能作为有价值的公司被高价收购。
大公司整合背后有深层原因
近,半导体业国际巨头接二连三地上演了购并、拆分再合并的重组案。例如全球的英特尔与排名第五的意法半导体(ST)分别剥离出各自的闪存部门,组建了新闪存公司Numonyx;意法半导体与恩智浦整合双方的无线芯片业务成立新公司;排名第六的英飞凌收购LSI的移动部门,并将自己的存储器部门拆分待售。与此同时,国际巨头收购专业公司的例子就更不胜枚举了,如飞思卡尔半导体收购曾经在MP3市场称雄的矽玛特公司;恩智浦收购SiliconLabs的手机CMOSRF部门及GPS单芯片技术公司GlobalNav;在美国上市的我国芯片设计公司展讯也收购了拥有CMOSRF技术的美国公司Quorum……
“其实,在半导体业过去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半导体公司之间的这种购并和重组一直在不断地发生着。只是因为近发生购并重组的都是些大公司,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Synopsys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潘建岳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说,“这是半导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他继续分析道,从表面上看,整合是因为近几年私募基金开始介入到了半导体业中,像恩智浦、飞思卡尔及新成立的Numonyx公司,都有私募基金的介入。而这些私募基金为了提高他们的投资回报率,在介入之后就会对企业进行产业优化,通过重组来增强企业在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表面看起来私募基金是这些购并及重组背后的“推手”。
“但其实在这背后,我们还看到了行业中出现了另外两个更深层次的整合。”潘建岳说,“一是IDM(集成器件制造商)公司不断采取轻资产策略,他们一方面出售对自己核心竞争力价值并不高的制造设施,另一方面对下几代先进生产工艺的研发和投资变得更谨慎,一般采取与其他企业方合作和外包出去的方式,不再单独进行投资。如德州仪器,虽然身价百亿美元以上,但也宣布不生产30nm的器件了。二是IDM与Fabless(无制造设施的芯片设计公司)都在进行产品策略的整合,将他们以前多种产品的多种设计流程、工具和设计方法进行整合,来提高他们的设计效率和经济性。”他指出,这些趋势表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所需的投资越来越大,即使大公司也感到自身力量的单薄,他们只有通过整合,才能够提高投资效率和有效性。
重组整合巩固领导地位
在几起并购重组案中,《中国电子报》记者都对当事企业进行了的采访。
英特尔与意法半导体组建的新闪存公司Numonyx的首席执行官 BrianL.Harrison对《中国电子报》记者介绍了他们进行重组的意愿。他说,剥离并重组的战略是基于扩大规模,提高成本有效性,降低风险,提高赢利能力而做出的。“如果我们不剥离出来进行重组,那我们只是母公司内一个15亿美元的部门。这种规模不足以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效率和利润度。”BrianL.Harrison先生说,“如果从母公司独立开来,原来两个都是15亿美元的部门自成一体,就是一家规模达到30亿美元的公司,这种规模允许我们根据客户非常独特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这种优势,是我们原来作为母公司的一个部门无法享受到的。”
而就意法半导体与恩智浦将无线芯片业务进行整合,恩智浦总裁兼首席执行官FransVanHouten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无线芯片市场不断成熟,增势趋缓,因此,要想在市场上获得成功,需要占据领导地位,同时,这也是获得回报的保证。而规模在这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也是这次整合的原因。双方通过整合可以获得与前两大无线芯片供应商TI(德州仪器)及高通相当的规模,每年营收可达30亿美元。因此,整合有利于取得规模效益,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研发能力,提高公司在这一市场的地位。而且,合并之后新公司的客户群将包括诺基亚、三星、索爱、联想、海尔等手机厂商,这些重量级客户将提升新合资公司的市场地位。
而像飞思卡尔收购矽玛特公司,展讯收购美国Quorum公司,都是为了获得被收购公司的一些独有技术,完善产品平台,实现在相应市场获得更大竞争力的举措。
从这些案例看来,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生存的前提是企业要具备市场领导地位,这样企业之间的整合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
中国企业不愿被低价收购
国际巨头频频展开并购整合动作,也多少波及中国半导体企业。在近两年,我国企业被国外半导体公司并购的事件也不下10起,其中金额较大的包括:国际GPS芯片企业SiRF花费2.83亿美元的股票和现金收购国内便携导航处理器供应商掌微科技;IDT投入8000万美元收购在上海的语音通信芯片企业Newave公司。
在收购成为半导体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必然,今明两年,我国半导体行业是否会刮起收购重组风潮呢?这些收购有哪些特点,会发生在哪些行业?《中国电子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几家国内芯片设计企业。
大多数企业表示,国际半导体企业收购国内公司的情况这两年慢慢多了起来。北京昆腾公司副总裁张竹瑞向《中国电子报》记者介绍说,国外企业在收购时非常看重中国企业的技术独特性和销售渠道,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收购获得中国公司积累的IP(半导体知识产权)、设计团队和市场。
对于国内企业之间的收购,上海博通公司总经理张鹏飞认为,前景并不乐观。因为有资本去收购其他公司的半导体企业国内就那么几家,其他多数都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因此,未来大规模的收购不会太多。
针对收购的领域,张鹏飞表示,越是标准化的产品市场,像手机产品市场,由于竞争非常激烈,并购重组会越多。而数字电视领域也是一个标准化产品市场,在国内有很多做地标芯片的公司,希望能够出现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的整合。
而一位业内人士也在受访时对记者表示,目前多数国内被收购企业不是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企业被收购的。并且,一些国内设计公司是在整体运作出现了问题,甚至资金链断裂后被低价收购。因此,他们更希望通过上市获得成功。如果被收购,也能像上述几个收购案例那样,作为有价值的公司被高价收购。
编辑点评
并购时代国内半导体企业应顺势而为
半导体业凭借一款产品一劳永逸的时代早已远去,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谋求永续经营的竞争力?近几年半导体业并购案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涉及IC设计公司、整合器件制造商、元器件分销商、EDA工具商、半导体材料和设备厂商等产业链各环节厂商,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味道。并购成为半导体企业完善业务结构,获得规模效应,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利器。
这些并购主要可分两类:一是剥离非核心业务。将增长乏力或者对整体利润率贡献式微的业务剥离出去或单独运作,早先的飞利浦将半导体业务剥离成恩智浦,摩托罗拉将半导体业务剥离成飞思卡尔等等不一而足;或与其他对手形成强强联合之势,ST和英特尔闪存重组以及ST和恩智浦无线业务的重组即在此例。二是通过并购增强现有产品线,抢占热点市场和新兴市场。如MTK将ADI的手机业务部门整体收购,英飞凌收购LSI的移动部门,展讯收购Quorum。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业务多元化,跨国乃至跨行业并购将更加剧烈。对于半导体业企业来说,竞争是全方位的,不仅是产品和技术的竞争,亦是资本的博弈。国内半导体企业除了积极完善产品线、着力创新和提升服务水准外,亦要承接这一轮并购大潮。日前全球半导体联盟(GSA)推出的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半导体业共发生了206笔融资交易,融资总金额为27亿美元,而中国2007年风险资本投资呈指数增长,年同比增长82.7%。这表明中国半导体业、风险投资和投资银行等主体,正在通过资本的纽带全面对接全球的半导体技术和资本市场。目前国内半导体企业的兼并重组较少,一是资本通道,二是信任合作通道还没有建立。但面临半导体业高速发展、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及技术创新、相关技术产业及金融投资国际化发展全面展开、创业板市场即将登场等机遇,这为国内半导体企业通过吸引风险投资、海内外上市及收购兼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收购可巩固实力和实现扩张,展讯在这方面已先行一步。
目前国内半导体业整体实力还比较弱,除了自身积极进取外,如果不借助资本的力量成“强”成“大”,将很难摆脱被更大资本收为己用的结果而湮没在并购的浪潮中。同时国内半导体业亦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成长性不显著或已进入市场衰落期的产品线及时“出手”,或将需要规模效应的业务与竞争对手合作谋求新一轮的增长。“如果你不能战胜你的对手,那就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董事长史密斯曾如此表示。正所谓竞争会令人以快的速度进步,而合作则会令人以快的速度成功。
国内半导体业在并购时代应广泛借助资本力量,全盘考量,也将大有可为。(李 映)
半导体业整合频繁 中国企业看重高价值并购
更新时间: 2008-06-17 13:56:33来源: 粤嵌教育浏览量:484